(Screenshot/柯文哲網站)
今天台灣的氛圍就是,有好處通通給我、有風險都是你的錯;彷彿選了一個柯文哲上臺,台灣的各種麻煩就會自動消失、執政過程將會一切順利,前景一片好轉似的。這根本不叫做民主,這叫做推卸責任!
文/黃郁棋
選舉結束到現在,也才過去四天,網路上對柯文哲的「質疑聲浪」已經排山倒海而來。換句話說,在這四天當中,有兩件事浮上了檯面,引起許多爭議:
一、柯文哲在上任前,就提前兌現承諾、使用「i-Voting」網路投票來選出台北市政府的一級主管,讓全民共同參與他「小內閣」的組成。很多人開始質疑,若柯文哲要把局長炒魷魚,如何面對當時人民的決定?這個「民選」的局長,是否跟柯文哲站在同一陣線上?
段宜康:如此票選出來的局長,會不會振振有辭反抗市長是一回事;如果市長想換掉局長呢?這可是手持「全民票選」免死金牌的超級局長呢!
王奕凱:此制度如同香港選特首,其實一點都不複雜,遴選委員就是特首委員,局長候選人就是特首候選人,這樣就很容易知道問題出在哪了。
(Photo/柯文哲臉書)
二、柯文哲對忠孝西路公車道,從選前「必拆」的堅決,到選後開始「鬆動」。他與郝龍斌聊過,發現接下來兩年會拆除忠孝橋引道、並配合啟用專用道(預計105年拆除),進而提升車輛運行效率,使整體路網道路績效提升,避免塞車。
柯文哲:「如果之後一、兩年就要用,現在要不要拆變成我的問題,拆掉再蓋變成我好像很奇怪。」
光是這兩件事,網路上的聲浪就從「一面倒的挺柯」變成「一半質疑、一半護航」,許多人更開始幸災樂禍。台灣儼然成為一個佔地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大型夜店,裡面充斥著激情、嘈雜,以及X後不理的現象。
很多人似乎都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:
「所謂的民主,就是人民做主,人民當頭家;人民在享受民主選擇權的好處同時,也要承擔民主選擇權帶來的風險,也就是執政失敗的危機。」
今天台灣的氛圍就是,有好處通通給我、有風險都是你的錯;彷彿選了一個柯文哲上臺,台灣的各種麻煩就會自動消失、執政過程將會一切順利,前景一片好轉似的。這根本不叫做民主,這叫做推卸責任!
(Photo/柯文哲臉書)
今天任何候選人成為執政者,他背後代表的是多數選民的支持與「信任」。所謂的信任,就是遇到困難時相信你能帶領大家解決,就是相信你的決策是對台灣有利的。遇到困難,就解決吧!柯文哲甚至都還沒上任呢,連局長都還沒選出來,就已經蒙受這麼大的網路質疑。
當然,不是說你不能就事論事的討論,這是公民參與政治的好現象;但是當討論的方向變成「對人不對事」、「誇大危機意圖阻礙排程進行」時,就已經不叫監督了。你有看過哪一個電影製片監督,他的目的是阻止電影順利拍完,而不是讓電影變得更好看、商業價值更高?完全不給導演與編劇、演員機會,從頭到尾都不信任他們,那還拍個屁電影啊。
《聖經.馬太福音第25章29節》:
「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,叫他有餘;凡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。」
因為社群網站的馬太效應太過嚴重(大者恒大),現在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電子媒體,都開始天天「拔草測風向」,看輿論往哪邊偏、哪裡有話題可以操作,就一窩蜂的集中炒作。而這個「輿論」又是從何而來?就是因為臉書的馬太效應,凡是被言論領袖分享的話題,都特別容易成為主流,接下來每個人的塗鴉牆上都會充斥著一樣的內容。
說穿了,現在的輿論風向,根本就是幾個粉絲數特多、追蹤人數特多的「言論領袖」在決定。然後媒體再從輿論的風向持續追打,形成一種特殊的「激情」,彷彿忽然間全台灣都在關心同一件事、都站在同一陣線一樣。(而且槍口通常是對內)
(Photo/柯文哲臉書)
臉書公司為了讓使用者粘度更高、討論度更高、停留時間更長,所以使用演算法「製造」當紅話題;台灣又是全世界最依賴臉書的國家,因此受到的影響,絕對也是最大。這種激情的特色,就是X後不理:
「什麼?事實真相?沒人告訴我啊,新聞這樣寫的啊。什麼,後續發展?沒有朋友在關心耶,媒體也不關心,我也懶得關心了。別吵,我在Candy Crush。」
最後,我還是針對柯文哲最近的兩個事件,發表一點看法吧。
i-Voting:相對於其他候選人,柯文哲是政治素人,他的政治經驗最缺乏,政治人脈也最微弱。在這種情況下,他要如何找到一個「有實力、又能夠說服人民」的一級主管來協助他呢?在我看來,i-Voting是最適合柯文哲的解套方法,它很新、很特別,又可能吸引到民間的專業人士前來協助市政。因為接下來的市長是柯文哲,所以我舉雙手贊成這個制度。
至於很多人的擔憂,我是這麼想的:今天無論票選出來的人是誰,最終局長還是要由市長來指派;換句話說,局長本來就不是「民選」的,今天開放大家投票,其實只是提供全國人民「發聲、推薦」的機會而已。
局長從來就不是人民選出來的,過去不是、現在也不是;民主是讓大家選出一個優秀、值得信任的領導者,將施政大權交付給他,而不是大事小事通通經由人民決定,那政府直接改名民調中心算了。
再來,因為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柯文哲手上,柯文哲自始至終都有任免、換人的權力。「卒跟兵」可以吃掉「將與帥」,但是卻不能連「士與象」都一起吃掉;這個道理很簡單,但是不知道為什麼,很多人無視。
(Photo/柯文哲臉書)
就算這個局長有著民選光環在,他依舊是對柯文哲負責;今天柯文哲要換人,人民也不該做出「我才是老大、我不同意」的樣子,來製造輿論。用大家最愛的臉書來比喻,你只是負責按讃、留言,刪文的權限還是在原PO啊。
至於王奕凱的發言,就更奇怪了,居然把柯文哲比喻成中共,意思是在諷刺這個i-Voting其實是被綁架的鳥籠投票。但是局長本來就不在民選的範疇中啊,其他縣市連i-Voting都沒有呢;更何況柯文哲是人民選出來的,怎麼能跟中共相比呢。
但是有一點必須請大家特別注意、共同監督:何時應該獨斷的行使專業決策,何時應該採納公民意見?這個很容易因為輿論而模糊。如果柯文哲的「i-Voting」最終成為他「逃避責任」的理由,那是絕對不行的。
(Photo by 黃郁棋/忠孝西路)
忠孝西路公車道:我比較質疑的是,既然105年才要拆除忠孝橋引道,那提前八年蓋好這個公車道的意義是什麼啊?擺著等它老舊嗎?但是柯文哲也確實在上任前沒有搞清楚接下來的城市規劃,輕易就許下拆除諾言。現在「視情況重新做決定」我認為是合理的,市長是要讓施政順利、成本降到最低、讓人民的幸福度提高,而不是為了「兌現選前的支票」,而無視現況。
看清楚!現況更重要,如果選前的承諾明顯不合理、明顯會對都市造成傷害或增加無謂成本,那這個支票當然要改一改。(當然這不是說政治人物不必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,而是要視情況靈活決定,尤其這個決定是為大局著想的時候。)
柯文哲是個政治素人,當輿論不支持他的時候,他受到的傷害也將會是最大的;素人的優勢就是沒有政治包袱,素人的劣勢就是沒有政黨保護。
文章最後,引述清大彭明輝《火車出軌,不能只換司機》的第一段話作為結束:
「 一夜難眠,望不見天光;一夜困思,看不見台灣的未來──除非台灣人迅速地從『教訓了國民黨與馬英九』的狂歡裡醒過來,嚴肅地面對 2016年的艱難挑戰。」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