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於網路世界未來發展的幾種預測:或許影音不一定是重點


文/黃郁棋 

五年後的網路世界,到底會是什麼樣子呢?許多人都在猜。站在內容的角度,中天電視社群媒體副理姚南宏說:「未來電視臺不做『自製戲劇』必死無疑。」而接下來台灣內容型網站的下一步,可能會在社群影音。站在賺錢與發展的角度,鄭國威也認為「新媒體需要新商業模式」。我試著糅合多方觀點、所見所聞所找的資料,嘗試描述一下「自己以為」的、關於網路世界未來的幾個預測。

首先,我觀察到台灣網路圈的幾種現象:

關於農場

   一、農場網站迅速增加,而且是缺乏質量的農場網站;一張照片、一個YouTube影片,搭配一個標題、一行字,就發出去了,偶爾也會獲得很大的迴響。

背後意義:質量不好賺錢,數量才好算帳,洗Google Adsense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。為什麼質量不好賺錢?因為「網站鐵粉」的時代正在過去,社交網站(尤其臉書)已經改寫了網際網路遊戲規則,大家現在的行為模式是:在臉書上看見朋友分享連結﹣看一看標題吸不吸引人﹣看一看圖片吸不吸引人﹣姑且點進去看看吧。

臉書來的流量,跳離率總是特別高,七成到九成是常態;因為大家只是為了看單篇而來,看完就走,起心動念就沒什麼好留戀,回頭客基本上不存在,除非他在臉書上再次看見你們家的產品。


   二、農場必備六種類型文章:謠言、新奇、寵物、影片、觀點、健康

背後意義:農場不會去轉ISIS殘忍暴力的影片,也對你APEC到底對世界產生什麼影響沒興趣;正面一點想,農場可以看做是「全國民眾的濃縮版」,就像軍中是一個小社會一樣,農場生態本身就是一個極像台灣網路圈的小生態體系。基本上,九成的網路流量都是出自這六種分類。

偽科學?假消息?錯誤醫療資訊?老實講,是真是假網友根本不在意,信者恒信、不信者恒不信,他們只是追求刺激、獵奇、感官享受而已。值得注意的是,巨乳、情色的「農場」基本上生意都不怎麼樣。情色這塊做最好的其實是ETtoday、蘋果跟卡提諾,我以前就提過,卡提諾的文章質量是很高的(姑且不論正版盜版問題),並非劣質農場可以比擬;由此可見,劣質的情色農場,是沒人看的,真有生理需求大家會去看色情網站。

   三、承上,「影音農場」算是2014年才熱門起來的東西,甚至出現模仿GigaCircle的賺錢商業模式:「上傳影音加標題,就可以賺美金。」不過與其說是「社群影音」重要,我倒認為是他們想搶YouTube流量,並且與文字農場做出差異化,與產業選擇關係不大。

關於廣告

從IAB Internet Advertising Revenue Report提供的全球廣告數據來看,我們可以發現幾個結論(其實是大家都知道的結論):搜尋引擎的廣告收入在減少(流量減少、移動設備增加)、社群網站廣告收入在增加(臉書找到商業模式)、移動設備佔廣告比重大幅增加(不意外)、Banner廣告正在緩緩衰退。


▲搜尋引擎廣告收入下降了4%,移動設備增加了8%。




▲歷年來的廣告消長,行動載具已經是絕對的成長,但是卻不值錢。




▲社群媒體的收入是穩定增加。


▲依照產業花在數為媒體上的錢來區分,這是全球數據。

基本上,搜尋引擎跟社群網站的廣告收入是增加還是減少,跟我們關係不大;但是大家可以從中看見全球流量的轉移。台灣幾乎可以說是全世界「最愛看新聞」的國家,新聞網站到達率極高;但是我認為這個與「台灣也是全世界最愛上臉書」的國家有關。

現在的新聞網站,首頁已經不重要了,大家都是直接從臉書直接連過去單篇,然後離開;對於臉書黏著度越高的民族,自然新聞網站的到達率也會更高,尤其台灣的新聞網站包羅萬象,早就不只是「純新聞」而已。


▲相較於去年第二季,全球網路廣告的收入的增加幅度,是超過一成的。

關於社群操作

在最近兩年,「社群經理、社群編輯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,不只是媒體行業,而是所有行業都對「社群人才」非常渴求;不為什麼,因為大家都在說,未來所有的產業,都會是網路產業,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。而社群是連結民眾現階段最有效的方式,但是老一輩的人非常陌生。

社群經理、社群編輯(名稱不同,做的事其實很類似)的幾個主要工作項目是:

   一、開粉絲團、經營粉絲團、操作臉書廣告(為了粉絲數或流量,或活動曝光)。

   二、辦活動,包括實體活動或線上互動,甚至線上線下互動;目的可能是累積粉絲向心力,或是為了接下來的商業行動製造噱頭。

   三、幫助網站導入流量。方法可能有:在自己經營的粉絲團發文、在自己臉書發文、請朋友或朋友的粉絲團轉載分享,主動去各大論壇分享、去批踢踢發文等。但是光是發文不夠,厲害一點的社群人員會介入議題與內容、標題的操作,直接影響流量導入。

   四、承上,其實說穿了,就是製造各種病毒擴散,可能是辦抽獎活動(現在不建議了)、可能是設計遊戲讓民眾分享、可能是線上互動、製造讓人想分享的話題。目的是增加廣告的曝光率與點擊率,進而影響導購、廣告收入。

   五、若公司沒有專屬對外公關部門,社群很可能同時身兼危機處理的公關角色,甚至是線上客服。

   六、技術好一點的,還會協助搜尋引擎優化、GA報表的建立,廣告的擺放與實驗操作;雖然這個已經稍稍跨領域。

社群很容易被當成什麼都會做的工人,但其實這兩年下來,因為「小編氾濫」以及「社群飽和」(不新奇了,大家加入的粉絲團也夠了,塗鴉牆已經爆了,失去作用了),社群人員在經營社群上遭遇到的困難已經越來越多,再加上臉書每個星期都在修正遊戲規則,現在可以說是「沒有捷徑」的年代,不可能找來一個社群人員,就讓業績提升;這種一蹴可幾的事情自從2012年過後幾乎就不存在。
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,叫他有餘;凡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。(《馬太福音》,第25章29節)
由於社群已經飽和,不可能每個消息都能完整曝光在世人面前;現在臉書的基本原則其實是:馬太效應!大者恒大,你已經觸及率很好的內容,臉書會推波助瀾、讓你好上加好;觸及率不怎麼樣的文章,它一輩子也起不來。

不只是文章觸及率,粉絲團觸及率也是如此;一旦你發了太多則失敗的文,粉絲團很容易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。唯一的救贖就是不斷買廣告,買「很多很多廣告」,讓整體觸及率再次提升,維持好一段時間,且操作不能再次失誤,也引起許多互動;如此,粉絲團才可能漸漸活過來。


其實觀察到這邊,還是看不出未來的網路世界會往哪邊走,進而電子媒體會如何轉變。綜合以上觀察,我們可以得出幾個很膚淺的結論:

   一、無論未來怎麼走,都是移動設備為主;移動設備上不容易賺錢的玩法,就不可能流行。

   二、短期內,流量絕對大宗都還會是臉書;如果有新玩法,必須是「適合在臉書上造成病毒擴散」的內容,而且避開了現在的割喉競爭。(媒體圈的割喉競爭:以為人多、稿量多,流量就會多,然後賺得多。其實這大錯特錯!好一點的情況,是多數人被浪費,增加人力成本,就算流量有增加,整體收益還是被打平,不會向上升;糟糕的情況是,連舊有同仁都被拖累。)

   三、商業模式「有可能」會更脫離廣告一點,離電子商務近一些;不過戲劇的「直接相關產品導購」是否能成功?老實講,我很悲觀。你看戲其實就是愛演員、愛情節,看到一半不斷暗示你:「這個項鏈特價$2499元哦,粉絲特價。」「這件衣服是限量版,韓國進口,現在買只要$699還包郵。」是不是商業氣息太重了點,而且會影響看戲心情;這簡直就像「蓋版廣告」一樣令人討厭。

我不是說周邊商品不該賣,問題出在「賣法」!目前看見的許多案例,包括按按遙控器直接購買啦、用手機掃描QR Code購買啦,或是直接利用超音波收音跳到購買網頁啦,其實都是影響觀看連續性的行為。(不過這些功能倒是很適合用在「電視廣告」上,你不覺得嗎?看廣告時可以直接手機購買,所有頻道都變成購物頻道了,偶像劇周邊也可以這麼做。)

但是到了「手機」上,玩法又不一樣了。從上面的表我們可以發現,Entertainment的廣告收入其實不高,更多的是零售業:Includes mail order/catalog, apparel, restaurants/fast food, home furnishings/textiles, toys, pet food/supplies, appliances, jewelry, drugstores, retail stores, and cosmetics stores...

戲劇很重要,影音很重要,但是是否重要到成為「內容型網站的下一步」,大家都習慣看影音取代文字,我抱持著質疑的心態。(但有個東西,影音絕對佔優勢:線上直播!)

   四、絕大多數網路使用者的時間,並非是用在戲劇上,而是「雜訊」上。如何「整合這些雜訊」的移動載具收益,是一大難題,也是Google被某些投資人看衰的原因。但如果有人做到了,那它就會成為下一波網路潮流,因為有錢的地方就有人,有人就會有天才的誕生。

   五、至於媒體劣化,有沒有什麼解決方法?昨天吳學展問我這個問題。其實我沒有答案,若將「有質感、有價值的內容」拆開來看,好東西基本上具備了四大特點:人格、想法、筆鋒、知識。在這個四大特點中,如何能夠說服廣告主為他埋單,證明這個東西對於你的商業利益是很有價值的、你的顧客會埋單的、你的形象會更好的,是主要工作。


最近的「義美現象」很有意思,你明明知道他教導你分辨「零檢出、未檢出、零污染」的用意其實是為了推銷自己產品,但是大家並不反感,反而願意分享、然後讚美一番。當然,義美是不是真的「那麼安全可靠」我不知道,但是大眾普遍認為他們「人格誠實、想法直接(就是食品生意,不是化工生意嘛)、筆鋒與知識,雖然圍繞著他們的商業利益走,但是並不使人反感」。

如果將這種特色轉化為某種媒體行銷策略,目前看來最接近的是置入性行銷;若台灣媒體圈可以出現幾個「值得信任、有人格魅力、筆鋒突出、智慧涵養驚人」的人物,或許可以加強「誠實的置入性行銷」這個領域的收入。

目前想到的代表人物:王自如、羅胖(羅輯思維)。

好吧,又扯遠了。最近GigaCircle被臉書某種程度上的封鎖、以及許多民眾的主動「不轉載」,在臉書上的曝光率急速降低;而Google也將點擊率、停留時間、跳離率加入SEO排名演算條件當中。(關於SEO,黑貘有下一段點評:用有意義的內容,連到有關聯的網頁,讓對的人去點擊與分享。

這些平台的作為,其實都是在儘可能的打壓劣質內容的流量,增加好文章的觸及率。(所以臉書才搞馬太效應,雖然現在農場文也常常變成馬太效應的受惠者)可以說,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,「用人格賺錢」可能會比「靠品牌賺錢」更容易!而這個「用人格賺錢」的接案機會、知識輔助提供,還是需要藉助品牌的力量來實現。

全面明星化,是我猜測未來的走向。最後,附上我找資料時發現的、comScore對於幾個知名論壇的流量報告,我也在期待,接下來的這波轉型,他們是否能夠第一時間抓住機會,繼續找到繁榮方式?說不定,驚喜不會出現在《蘋果》、《ET》甚至所有傳統媒體身上,反而會提前在「轉型快速、柔軟」的非主流平台上呢。


▲卡提諾確實幹掉了伊莉論壇!不重複訪客才是最重要的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