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動至上!Facebook攻城獅:「買粉」會加速粉絲團的死亡

別再辦抽獎了,這種粉絲不是殭屍就是TA錯誤;它帶來的效果,很可能弊大於利。如果你廣告下得好、且願意緊盯報告,隨時修正,是可以將一個粉絲的價格控制在「2到3塊錢臺幣」的。你自己算算看,iPhone 6一台多少錢,它可以為你帶來多少粉絲?而且這些粉絲很可能是殭屍粉絲,或是TA錯誤的粉絲。


圖、文/黃郁棋 

從2011年到現在,我經手過的粉絲團很多,這些粉絲數加起來超過200萬人;臉書的一次次改版,酸甜苦辣也都藏在心頭。每次提到「如何經營粉絲團」這個大哉問,網路上都會出現各種答案:「一小時發一次文」、「圖帶文效果好」、「不對,直接連結效果好」、「沒事的時候可以多發一些垃圾笑話,增加觸及率」等等。而臉書官方的答案,千篇一律就是那句廢話:「要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。」


終於,2014年10月3日,臉書工程師Matt Jones在分享「如何打擊假帳號」的時候,不小心透露出了幾個有關臉書演算法的消息給大家。我節錄Matt Jones提到的幾個重點如下:

一、「買粉」是弊大於利的!它會加速粉絲團的死亡。

二、臉書在計算「文章要推送到誰的塗鴉牆上、什麼時候給他」的時候,計算關鍵在於「粉絲團與粉絲的互動程度」。

三、當你的粉絲團「殭屍粉絲」佔據多數的時候,你的文章反而無法獲得好的互動。(因為它稀釋了你的互動率,臉書判定這則文章不受歡迎,就不會推送給更多用戶,就算付費也一樣。)

換句話說,「玩遊戲按讃增加粉絲數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,你不但不應該追求這個「虛偽的KPI」,反倒是應該極力避免「灌水粉絲」的出現。這個跟過去2011、2012年的操作方式完全背道而馳;沒辦法,臉書跟Google一樣,隨時都在修改演算法。


   搭配我自己的粉絲團操作經驗,最後得出以下結論:

一、粉絲團發文並不是越多越好,半小時一則算超多,一小時一則還是算多。

二、當你發表一篇文章在粉絲團,臉書會先試著推送給部份「互動率較高」的用戶,看看他們的後續互動反應如何;如果反應好,就會推送給更多你的粉絲、你的粉絲的朋友。如果反應差,就減少推送,或是延後推送。

三、怎樣的互動才叫「好」呢?在我的經驗中,臉書比較不像網路遊戲,有分「上線玩家」與「離線玩家」,它一視同仁的推送。如果你的粉絲長期不上線,分母太大、分子太小,那這篇文章的「互動反應」自然就差,它造成病毒擴散的機會就會大大降低。

別再以為,臉書只會推送你的文章給「在線用戶」了,沒這回事;粉絲本身的優劣、網路黏著度,也是粉絲團成功與否的關鍵。(看看當紅的幾個粉絲團,粉絲不都是由網路成癮者組成的?)

四、承上,所以你必須研究自己粉絲團粉絲的整體活躍時間,調整發文比重搭配。

五、如果你發出去的文章,觸及到的粉絲都沒興趣跟你互動,這些粉絲與你這個粉絲團的互動權重值(Page engagement rates)將會下降。一旦這些粉絲加入了其他粉絲團,互動權重值還比你高,基本上這粉絲就等同廢了;他再也沒機會看見你的文章。

不過有個例外:當你出現一篇爆紅的文章,這位粉絲的朋友也分享了,你的粉絲團將會再次出現在他眼前;一旦他大量互動,互動權重值有可能起死回生。

六、我們都知道,好內容不可能隨時都有,病毒擴散也很難發生;畢竟不是天天過年的。也因此,要儘量把握好內容在粉絲活躍高峰時段發出,爛內容就別發了,寧缺毋濫。不過如果內容是新聞、具有時效性,就自己衡量了。

七、如果你的目標是提高轉換率、導流,而不只是品牌形象、粉絲經營,那麼多開幾個粉絲團會是比較好的選擇。同樣的優質內容,同時發表在四個粉絲團(粉絲數各25萬)的效果,會比「優質內容+爛內容」擠在一個大粉絲團(100萬)有效。



《逗比叔叔》的觸及率,平均是50% - 500%之間。

八、別再辦抽獎了,這種粉絲不是殭屍就是TA錯誤;它帶來的效果,很可能弊大於利。如果你廣告下得好、且願意緊盯報告,隨時修正,是可以將一個粉絲的價格控制在「2到3塊錢臺幣」的。

你自己算算看,iPhone 6一台多少錢,它可以為你帶來多少粉絲?而且這些粉絲很可能是殭屍粉絲,或是TA錯誤的粉絲。

九、粉絲團的「粉絲」與「內容」一樣,都是講求精緻大於數量。在過去,很多人崇尚「數大就是美」的作風,認為多做可以增加病毒擴散的機會,亂槍打鳥總會打中個一兩隻。但是2014年開始,這類亂槍打鳥爆紅的文章數量急劇減少,反倒是優質的部落客內容動不動就衝上排行榜首位。

十、如何安撫社群編輯,會是一大難題。粉絲團畢竟是一個「成也演算法、敗也演算法」的東西,而且往往也是屬於公司的資產。員工在公司累積的知識與經驗,如果是建築在如此不安定的基礎上,是非常危險的。一旦粉絲團被臉書砍了、演算法變了,粉絲團小編還能靠什麼吃飯?

十一、社群經營的關鍵在互動,在客戶關係的建立,而不是粉絲團每天丟丟文章就叫做社群操作。臉書只是眾多平台之一,其實除了「對外社群」的經營,公司的「對內社群」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。氣氛好,是可以感染的,例如員工都自願自發的成為粉絲、天天加入互動搞笑;氣氛不好、一切都只是「工作被迫」的時候,對外觀感就會顯得僵硬,屢試不爽。


今天我會在這邊分享這些經驗,其實是因為我早就覺得,社群「稱不上是一個專業」;所謂的金飯碗,是走到哪裡都有飯吃。但是今天無論你是從多厲害的地方跳槽來的「社群人」,都會發現從頭做起比以前困難太多、太多。

一來是臉書用戶加入的粉絲團太多了,二來是演算法改來改去,確實比較難「投機取巧」了。到頭來你會發現,內容作者的人格魅力、品牌經營,以及內容本身的厚度、紮實度、實用度與迷人度,才是病毒擴散的重點,而不是社群專業人士;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就是這個道理。

我最近創了一個私人粉絲團《逗比叔叔》,雖然它的粉絲數才2560,但是平均每一篇文章的觸及率都超過粉絲數的50%,很多時候更超過500%。我不想刻意的增加粉絲,結果這些少少的粉絲總是帶給我驚喜與溫暖。小而精緻小而美,造成「觸及率爆發」的機會反而高。

以上,姑且聽聽就好,就當我嘴炮吧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