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台北藝術大學作畫中的學生。
圖、文/黃郁棋
前些時候,我們部門來了一批大學即將畢業的實習生;分配到我們企劃這邊的,是台北藝術大學「新媒體藝術學系」的學生。其實在他們之前還有來自銘傳、世新、文化等學校的實習生,但是只有北藝大這兩個小朋友是跟著我們走的,所以印象深刻。
還記得剛報到的第一天,他們嚇了我們一大跳:
(我們部門負責的項目很多,你們的專長是什麼?)
「嗯,我們會一些新媒體的東西,例如Adobe的軟體,大部份都學過。」
(會Adobe Premiere嗎?)
「有學過。」
(會Photoshop、Illustrator嗎?)
「嗯,有學過。」
我心想,不得了啊!天降奇才。接著換我們的設計問了:
(你們學過Coding嗎?)
「嗯,學過一點。」
我大驚。
(會Dreamweaver之類的軟體嗎?)
「嗯,有學過,但不是很熟。」
(那你們是寫哪種Code啊?)
「嗯,我們軟體有學Mac的Xcode。」
聽到這邊我開始遲疑了。沒錯,他們幾個真的身負武林絕學,是難得一見的人才;但是在分配工作的時候,我們遇到了困難。也不介意寫在這邊被他們看見,因為我也希望寫完這篇,能夠幫助到他們一些什麼。
▲台北藝術大學的「牛與白鷺鷥」。
首先我要說的是,雖然現在網路上很多人鼓吹「當一個能夠獨立完成一件事的人」,也就是樣樣包、樣樣通,走在社會上自然樣樣吃、樣樣賺。但是這有個盲點在於,你的時間是有限的、慾望卻無窮大,全才,真的是那麼好當的嗎?
我相信這也是無數應屆畢業生會遭遇到的困境:台灣就業環境不佳,除了少數幾個科系出來後起薪比較好(例如會計、建築土木等等),大部份新人都是從22K到35K之間打轉。是不是學校學的「專業」根本不值錢?是不是想要在職場上闖出一番風雨,就必須什麼都會一些,才可以比別人厲害一些,領得多一些,未來也光明一些?
你肯定想過類似這樣的問題。
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,我就開門見山的說出我的想法好了:「你會什麼不是重點,重點是你想要做什麼!」換句話說,今天你打從心底想要完成一件事,無論是自己學、花錢買、請人幫忙,都能夠用盡各種方式去達成目的。假設你打從心底就對什麼事都沒興趣,那麼就算是Zuckerberg附身,你也還是魯蛇。
▲中國《天福茗茶》的主任,很有個性的一個人。
沒錯,大學並不是「職前教育」,不可能針對公司需求而「量身定製」學生的素質。但是學校有一個很神聖的使命:「激發學生對某件事的慾望!」今天有許多偉大的企業,都是在學校誕生的。回頭看台灣,很多人非常重視「企業最愛用大學排行榜」,成大、臺大、交大、清大,彷彿「企業愛用」就意味著金飯碗,學校應該以此為榮一樣。
我必須說,完全相反了,真的。
假設今天出現某個機構,針對麻省理工學院、哈佛大學、倫敦帝國理工學院、史丹佛大學、伯克萊大學、普林斯頓大學等教學單位,做一個「企業最愛用排行榜」,會發生什麼事?
▲為什麼台灣人總愛做「企業愛用大學榜」?
嗯,什麼事都不會發生,人家根本不會鳥你;基本上,會做這種排名的人,這些名校根本連考都考不上。現實情況剛好相反,是「學生在選企業」。哪些企業是頂尖學生最青睞的?Google?Apple?Microsoft?這種排名,倒是十分常見。
學校的使命,是刺激這些學生想做某件事的「慾望」,進而將它發揚光大,無論是創業、還是進入大企業實現理想,都是一件十分美好而偉大的事。
今天,台灣人卻喜歡將「學生」變成企業的「工具」,拿「企業最愛用」來評價學校、評價學生,實在是價值觀混亂,將學校變成了奴隸工廠,專門生產小螺絲釘的地方。而學生也就胸無大志,只想畢業後找個「鐵飯碗」工作,平平淡淡無無聊聊過完一生。
天啊,怎麼會這樣。
話說回來,我們發現這兩個北藝大的小朋友,雖然不太清楚自己「想要做什麼」,只知道「在學校學過些什麼」;但是一個月下來,他們跟著企劃部門運作,也逐漸抓到了某些「自己存在的價值」。
例如,其中一個女孩子在實習過後,確定了自己想當空姐的這條路,我打從心底替她覺得高興:因為她至少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想像了(雖然現實的路不一定順利),但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,至少不會迷失在芸芸眾生當中。
▲北藝大的牛。
另外一個男生,雖然不太清楚自己未來想做什麼,但是他很主動的想幫上部門一些忙;最後他也果真忙碌了起來,手上的事情越來越多,大家也很樂意有人願意協助自己。而他也在協助的時候,瞭解到了「自己在做什麼」、「別人在做什麼」,「為什麼要這樣做」,「這樣做有什麼意義」;雖然未來他不一定會來媒體業,但是相信這些「學校課堂不教的事」可以讓他領悟到一些什麼,對於畢業後做抉擇有幫助的經驗。
今天,你到底該不該做一個「全能型」員工?其實我從大一開始就在迷惘,自己讀中文系有什麼用,自己是不是應該當一個「全能型的學生」。所以我明明是中文系,卻修了統計學、廣播學、傳播學、電視節目製作、創業管理課程、歐洲文學(英文系),以及吳明益老師開設的「Photoshop、Illustrator、Flash」軟體教學、聯合文學企業實習等課程,另外還草創了大傳社、參加了合唱團、吉他社、校狗社。
然而,最後我並沒有成功的成為「全能型學生」。因為「統計學」被老師發現我在旁聽、有點不好意思,就不去上了;會計系的課,我並沒有修習完成。但是我卻隱約得出了一些心得,在這裡分享給即將畢業的學生:
▲一起去蘇州採訪的夥伴。
「你有興趣的東西,你自然會將他做到最好,就算沒有老師也一樣;你沒興趣的東西,只是為了欺騙自己有在努力、只是為了看似很有前途而去刻意學習,畢業後還是一點幫助也沒有,因為你打從心底不想使用、不想精進,它就不可能為你帶來卓越。」
以上,現在這兩個小朋友已經開學回學校去了,相信他們畢業後會比其他同學更有方向一點,找到值得用力的目標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