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就是人生,你當然會輸;就算會輸,也不要輸給還沒試過的恐懼

「這就是人生,你當然會輸。重要的是,當你倒下時,展現了哪種風度。就算會輸,也不要輸給還沒試過的恐懼。」(海明威)


圖、文/黃郁棋 

每次走在杭州街頭的時候,我總是習慣性的觀察:觀察那些清潔工,觀察那些騎著電動車、好像不必上班的小夥;觀察那些也在觀察我的水果攤老闆,以及土菜館跟我稱兄道弟的哥兒們。

在台灣住久了,就像只帶著一支微距鏡旅行一樣;你可以處處感受到台灣這塊土地的黏,以及台灣人的貼心。但是卻很少人能跳開眼前的工作、學業、家庭、愛情、以及一切自私,看見整個時代、整個文化、整個大社會的氛圍與脈動,到底變成什麼樣子了?

在杭州「山水人家」小區旁,有一家土菜館,老闆很年輕、做出來的菜很地道好吃;我來來回回吃了不下五十次。有些時候,老闆會問我:「這麼晚才下班啊?你們行業很辛苦呢。」我總是帶點嘲弄的回:「是啊,很辛苦;但是至少還有人幫我做菜。」他們出門採購食材的時間,其實跟我上班時間差不多;真要論辛苦,土菜館的老闆肯定更辛苦。

還記得去年的一個晚上,他們倒了一杯高粱給我;一邊吃「鐵板牛肉」、「剁椒臭豆腐」一邊閒聊的時候,我問了一句:「你們這樣每天煮飯炒菜到這麼晚,不會累嗎?」只見老闆楞了一下,似乎沒想過有人會這麼問。

「不會啊,等等關門就能回家陪老婆了,哈哈!」


一切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啊!他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,不覺得開間土菜館「好像沒什麼發展性」。我當時不禁反問自己:「到底什麼才叫做成功,什麼才叫做好,什麼才叫做有未來?」

2013年6月,我離開杭州回到了台灣,帶點不捨、帶點不爽;由於跟公司老闆有些誤解與衝突,提前回國了。當時我覺得,這趟「反攻大陸」之行是失敗的,鎩羽而歸;由於搞不定大陸與衆不同的人際相處模式,在工作上、生活上處處掣肘。說實話,也一度很沮喪,畢竟我在杭州也灑下了不小的心力,經營人脈、訂定遊戲規則,學習當地的風土民情,甚至杭州話與上海話。


回到台灣的時候,與幾個前輩聊天,發現我雖然「提前凱旋歸台」了,他們依舊抱持讚賞的心態看待。其實王尚智大哥早就提醒過我,這樣的工作模式與職位,去了肯定只能當打工渡假,玩玩就回來。後來我才明白,其實這半年杭州生活,我並沒有浪費:
「這就是人生,你當然會輸。重要的是,當你倒下時,展現了哪種風度。就算會輸,也不要輸給還沒試過的恐懼。」(海明威)
後來我試著研究了稻盛和夫的哲學,意外發現一件事:他的部份價值觀,居然跟我在杭州時接觸過的基督教有點相近。(我沒有受洗,說實話我不算信徒;佛、道我也都接觸過,或許嚴格來說,我比較接近泛神論者,不過這樣的人左右都不討好就是了)只是對於同樣一個做法的「解釋理由」不同罷了。

離開台灣後再回頭看台灣人、台灣新聞、台灣政府,會發現一個現象:「大家好像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該做什麼,想做什麼。」媒體人不知道目標是什麼,夢想是什麼,理想是什麼,只知道為了收視率、為了流量,而拼命做一些沒有知識與思想含量的東西;傷害記者、傷害品牌,也傷害讀者。

台灣政府呢?除了沒有方向、還是沒有方向。動輒得咎的台灣氛圍,以及官員們各懷鬼胎、處心積慮的想如何從人民身上榨到更多利益給自己,台灣沒有方向,大家罵A就搶著修理A,不過都是挖東牆補西牆,台灣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,最終往往淪於「黃金十年」一般的空泛口號。



台灣人,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媒體在鬧騰什麼、社群在吵些什麼,就跟著吵;每天除了期待下班後的美食與自拍外,沒有別的目的。於是就跟著台灣媒體、台灣政府,一起渾渾噩噩的渡過一年又一年。

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呢?在稻盛和夫的眼裡,就是「提升自己的價值、質感、質量」,證明自己的道德以及思想是一直成長的,才是人生的意義;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,它只會在你死後滾到另一個人的口袋裡而已,並不會帶給你生命的價值。

如何「提升自己」呢?在我看來,就是不停的嘗試,不停的受傷,再心甘情願的流血,然後復活重新再來;所謂強者,其實就是是輸過最多次、但最後通通都能重新站起來的人。話又說回來,什麼才叫做成功、什麼才叫做好呢?或許,心甘情願犧牲一切,並且願意堅持下去的人,就算成功了吧!

留言